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预制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厨房的放大,也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
预制菜标准化生产面临挑战
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发展预制菜产业,既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的有力体现,更是“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已成为各地促进经济增长、助力农产品深加工、减少资源浪费、培育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但是,预制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厨房的放大,也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
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针对预制菜的标准、监管缺乏统一的管理原则。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同企业针对同一产品执行不同标准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产业链建设短板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式预制菜生产装备的自主设计创新、智能化水平较低,滞后于产业的规模和快速发展水平。此外,冷链配送能力和覆盖范围也制约着产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产品对于时效性的要求。
部分预制菜产品的口感与风味复原难度大,复热过程对营养物质的影响等研究仍需加强。复热后如何保证风味最大程度还原、营养物质最大程度保留,成为预制菜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的关键因素。预制菜品类也比较单一,亟须丰富。同时,由于中餐菜系丰富、烹饪技艺多样,预制菜标准化生产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实现各大菜系、各种烹饪技艺的预制?预制程度又该如何把握?此外,预制菜产业相关专业人才也明显不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亟须高度重视。
互联网已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
孙宝国:当前是科技创新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的内容严谨度不够,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问题严重。一些片面的、科学证据不足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加上夺人眼球的标题就成了热点。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一些健康养生类节目、“伪专家”上演的营销广告等。一些固有的认知误区正成为科普工作的顽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食品添加剂,部分民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负面印象仍难以改变。此外,一些食品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零添加”,这种行为不仅让企业作茧自缚,也反向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对“新事物”“新概念”的科普宣贯不及时,成为困扰消费者的新难题。例如近年来行业中出现的“超加工”和“最少加工”等新概念,原本旨在引导消费者合理膳食,指导行业健康发展,但经部分媒体和所谓“专家”过度解读后,让消费者误认为“超加工”就是不健康,“最少加工”更健康,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最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已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等谣言多年来反复出现、屡禁不止;一些机构或个人为谋取私利,打着“科普揭秘”的旗号,行伪科普之实。如2022年广受各方关注的网络视频食品“海克斯科技”事件,让很多网友误认为加工食品都是所谓的“科技与狠活”。
首先是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建议中央网信办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治理力度,重点针对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广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点平台开展专项行动,对已经播出、发布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清理;探索建立科普白名单、黑名单的认证认可机制,坚持科普工作要由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推动提升各栏目、平台的信息监管水平,完善各平台的信息审查、投诉机制,强化各平台自我监管责任。
要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法规,禁止在商业宣传及标签标识中使用“零添加”等相关内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目前正在修订中,新版本标准已经明确规定不允许食品标签进行“零添加”声称,但该标准自2019年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至今仍未发布,严重影响了行业创新和规范。建议相关部门加速会签进程,尽快出台新版标准。
此外,加大对顽固谣言有关内容的科普宣贯力度。从国家层面梳理、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加强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多媒体的科普宣传,让科学跑赢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
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区分两个误区
孙宝国:应该说食品安全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不只是食品添加剂的问题。食品不安全通常是食品被污染造成的,有化学的污染、生物的污染,甚至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物理的污染,导致食品安全品质下降或者不符合要求,从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急性的、亚急性的或者长期的危害。其中,比如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或者说有毒有害的一些元素超标,无论是铬(Cr)还是镉(Cd)超标,都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还有,被微生物污染后也会产生一些毒素,给我们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这是我们常见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添加剂应该说是自古就有,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和人类文明史同样悠久。比如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豆腐,卤水点豆腐,没有卤水,就没有豆腐。卤水就是食品添加剂,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用于食品凝固。
有相当多的人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科学。首先有几组概念我们要分清楚:
第一组概念——食品添加剂和添加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食品添加剂是一个小概念,添加剂是个大概念。比如建筑材料中的水泥,要添加减水剂,这是水泥的添加剂;塑料产品中,有的需要增加延展性和强度,也需要一些添加剂;我们用的墨水也有墨水添加剂。但食品添加剂是非常特殊的一类,这一类添加剂要用到食品当中去,所以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都采用许可制,也就是有一个名单,只有纳入名单中允许的才可以使用。我们国家也颁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编号为GB2760。
另一组概念,大家要分清楚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是允许在食品当中使用的,如果国家没有将其列入到名单当中,但企业把它加到食品当中去了,这就是非法添加物。十多年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都是非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剂。
使用食品添加剂有三方面必须遵守:第一,必须是国家允许的品种。第二,必须是允许添加入其中的食品,比如婴幼儿的食品,对食品添加剂有更高的要求。同样是奶粉,成年人的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添加剂要求是不一样的,婴幼儿要求更严格。第三,要有一个添加的量。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最大使用量或最高残留量要求,这两个要求是刚性标准。只要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在允许的食品当中使用,且不超过它最大的使用量或者最高残留量,这样用在食品当中就是有益无害的。
担任政协委员,不能把自己放在“业余”的位置上
孙宝国:担任政协委员的这些年,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优势,始终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积极参加各类座谈会、专题调研,认真准备提案,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好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这期间我也提出了不少提案,比如促进食品包装材料再利用、培育食品行业创新人才、加强公众科普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回应。
我认为担任政协委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政协委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政治职责和工作职责都要履行好,不断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热情和能力也很重要。虽然绝大多数委员都有本职工作,但是担任了政协委员,就不能把自己放在“业余”的位置上,要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岗位认真对待。和党政部门打交道,要有专业的能力,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要争取达到与主管部门水平相近的程度,这样才能进行深入对话和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冻品e港H5端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