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长不看版:
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已严重造成了北太平洋环流体系的水污染!
但通过分析洋流走向,大部分辐射物已远离中国海域。至于大家关心的市售海鲜,根据洄游路线,明太鱼、秋刀鱼、银鳕鱼、鱿鱼等有被污染的风险,但经过查证各国对相关海域所做的放射性检测,这些海产品在检测指标层面上看大部分还是安全的。
虽然核污染食品很可怕,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我们还要看它们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引入的放射性物质总量。
由于洋流天然“屏障”作用,短期内核废水不会抵达中国沿海。但长期来看,全球的海洋都将无一幸免。
我国是水产品消耗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海鲜消费量将达到约36公斤,这与2006年的数据相比,上涨了约38%。如此庞大的市场,很可能会因日本投放核污水,而被彻底打乱。内陆淡水养殖关注度必将升温。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政府13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将排入大海。
针对此事引发的担忧,日本首相菅义伟在4月12日表示:“一旦正式决定排入大海,可能还需要2年的时间来准备。这段时间主要是努力获得国民对于安全性的理解。”
01 为什么要往大海里排放核污水?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席专家刘新华对科技日报所介绍,“福岛事故后,东京电力公司设置了事故放射性废水净化处理装置,其中包括锶铯吸附装置、反渗透膜除盐装置以及多核素去除装置(ALPS)等,用来去除事故放射性废水中的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并设置了大量贮罐,用来贮存经处理净化后的废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贮罐每一个只能容纳1000-1300吨废水,而在东京电力公司准备的约1000个贮罐中,目前有九成已经装满。
东京电力公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经过处理的污水达到了125万吨,但所有储水设施的总容量约为137万吨,预计到2022年秋季将达到极限。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进一步指出,虽然核电站内有大片空地,但当局计划用作废弃物堆放场,还要保管核残渣和核燃料,没有规划多余空地来新建储水罐,还需要撤掉储水罐。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日本政府而言,排放核废水一事着实迫在眉睫。
如何排放?
“排污入海”是日本政府的最终选择。但是,“一倒了之”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并非如此。
自2013年以来,日本政府已经对地层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释放、氢气释放和地下掩埋五种处理后废水处置方案进行评估,考察了每种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限制,包括持续时间、费用、规模、二次废物、工作人员所受辐射照射等。
去年2月,ALPS净化水处理小组委员会发布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处理后废水处置方案评估报告结论认为,排入海洋与蒸汽释放都是可行的方案。其中排入海洋操作更为便捷,其他处置方案从经济性、技术成熟性或时间方面考虑较差。
简单来说,比较方便、又节省成本的方法就是稀释核废水,降低其放射性物质浓度,随后将其排放入大海。
02 核污水里有什么?
此前,东京电力公司已经利用多种处理装置将核废水中的锶、铯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浓度降至一定的标准值以内。
也就是说,经过处理,核废水当中的绝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清除。然而,有一种放射性物质——“氚”,却是没有办法清除的。
东京电力公司称,为了“排污入海”,他们会把废水里氚的浓度稀释到日本国家标准的1/40,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饮用水标准的七分之一,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
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核专家指出,“放射性氚是废水中唯一的放射性物质”的说法不实。废水中还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碳14,其半衰期为5370年,可以进入一切生物体内,可能会损害人类DNA。
美国《科学》杂志去年曾撰文表示,在福岛核废水中,虽然氚的含量处于最高水平,但它不容易被海洋动物和海底沉积物吸收。反而是碳14、钴60和锶90这三种放射性同位素,需要更长的时间降解,并且很容易进入海洋食物链。
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具有潜在毒性,能在很长的时间维度上,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影响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比如,碳14在鱼体内的生理浓度可能是氚的5万倍,钴60在海底沉积物中的富集浓度则是氚的30万倍。
03 对海鲜鱼类有无影响?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更有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核废水一旦排放入海,在海洋运动的作用下,它们只需三年就能扩散至全球海洋的每一个角落。
《国际金融报》也引述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庞中鹏称,如果核污水真正排放入海,鉴于海洋的洋流特点,核污水进入太平洋后,会在3-5年内,在太平洋洋流的循环带动下,蔓延到太平洋的北部与东部,特别是美国与加拿大两国毗邻太平洋的东海岸,而美国阿拉斯加沿海,即白令海,更是太平洋两大洋流(暖流与寒流)的交汇点。
洋流的巨大循环特点,决定了核污水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国家,特别是渔业与水产业。
一直以来,日本民众和渔业界人士都十分反对核废水入海。上周三,日本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会长岸宏曾再度发声称,渔业界反对排污入海的立场“丝毫未变”。
该协会认为,一旦核辐射污水排入大海,势必导致水产品安全性遭质疑。岸宏要求日本政府考虑增加存储污水的容器数量,或者给出一旦排污入海导致渔业界经济损失时的具体对策。
04 海鲜还能不能吃?
观点一:部分专家认为安全处理之后有序排放,对海鲜鱼类无明显影响
首先我们先应了解,放射性其实无处不在,平时喝的水也有放射性,只是没那么强。
那么放射性水平多高的水才称为核污水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但对于核电厂排放的放射性流出物,却有相应的要求。即使正常运行的核电站,也在向海洋中持续排放“核污水”,但这种“核污水”的正式名称叫做“液态流出物”,不仅有浓度要求,还有总量要求。一般情况下,我国对进入海水的放射性活度标准要求低于400Bq/L,一类自然保护区要求低于40Bq/L。
根据东京电力的方案,所有污水都会经过两次处理后才会排入大海。处理后,除了氚以外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将基本被去除,比较容易到达排放标准。
据国家核应急气象监测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盛黎介绍,由于排放的污水流入大海后,便会如“盐”一般,进入大气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放射性会随着海洋水汽蒸发流入大气的这一担忧也基本可以打消。
当然,这些核污水对福岛周边海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实海水正常情况下的放射性活度就超过10Bq/L,因此福岛核污水即使总量超过百万吨,如果能按照计划有序地排放,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不至于造成什么危害。
至于难以清除的氚,的确很让人头疼。氚进入人体后,有一部分会进入组织,并滞留比较长的时间,但氚的放射性对人体到底会有多大伤害,目前并没有定论,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限值标准,欧盟饮用水标准规定氚的限值为100 Bq/L,与我国对内陆核电厂址下游1公里处的标准相同,而世卫组织更夸张,认为饮用水氚活度指导值是不超过10000 Bq/L。即使按照100Bq/L的较严格标准,当福岛污水排放时,除了距离排放口极近的区域之外,其它地方的氚活度也不可能达到有害程度。
而对于大家关心的还能否食用太平洋海鲜的问题。其实,只要不在福岛周边几十公里内,无论是人类还是鱼,都不会遭殃。
而关于鱼类体内是否会富集这些核污染物的问题,海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浓度确实比海水要高一些,但是海洋中的放射性一直都存在,福岛污水排放理论上既然不会让较远海域的总体放射性水平升高,也就不会对鱼类体内的放射性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然而,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东京电力公司没有撒谎,污水确实处理合格,并按照既定标准来排放。
观点二:会对海洋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对人和生物有影响么?海产品还能吃么?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刘恩涛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说,核污水排入大海是会对我们有影响的”。
海洋生物不仅可以通过新陈代谢从环境中吸收和积累放射性物质,从而成为放射性物质的携带者与传播者,在受到核物质污染的区域,生物通过洄游或漂流可以将污染物质带到非污染海区,而且可以经由食物链传递,在高营养级生物中富集和传递。
“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刘教授解释。
人类通过食用海产品,间接地摄取了海水中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证明,长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产品,有可能使体内放射性物质积累超过允许量,引起慢性射线病等疾病,造成血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损伤。
早在2012年,德国的海洋研究机构GEOMAR(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就通过电脑计算得出,从排放之日起,只需要57天,日本核污水的放射性物质就能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仅需3年,核废水的辐射将影响到美国和加拿大的沿海地区。
针对该研究结果,刘教授表示,该研究是基于海洋环流等因素来预测的放射性元素扩散速度。虽然海洋有自净化的能力,但是,如此大规模排放,肯定会对海洋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05 对中国有何影响?
中国大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洋流方向,沿海理论上受影响不大。
由于排泄点福岛处于日本东海岸,又位于日本暖流的末端,而且日本暖流是自南向北的强洋流,核废水只会顺着日本暖流往北往东走,首先达到加拿大和美国,第一时间无法接近中国大陆近海。
由于洋流天然“屏障”作用,短期内核废水不会抵达中国沿海。核废水会顺着洋流在北太平洋绕一圈,才会达到中国台湾东部太平洋海区。
同时,第一岛链这个特殊的屏障关系,加上两级海底台阶的存在,尤其是靠近中国大陆的海底台阶陡升,洋流难以大规模跨过这一级台阶,所以短期这种构造能抵抗住一波核废水的“进攻”。当然这也只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全球的海洋都将无一幸免。
虽然很多人认为洋流走向,中国海域受的影响很小,但是要知道,环太平洋是我国远洋渔船前往的主要渔场,最近五六年我国远洋渔获总量都维持在200万吨左右,几乎三分之二都是在环太平洋捕捞的。可见,整个太平洋的安全,与我国渔业息息相关。
无论日本官方如何解释核废水的污染有限,也无法改变大众对海鲜产品的担忧。短期来看,对日本近海乃至美国和加拿大的渔业将造成沉重打击,而消费者处于对自身健康的保护,可能会转向消费淡水鱼产品、改消费国产海鲜或者选择产地远在欧洲渔场的产品。
06内陆水产养殖升温
我国是水产品消耗大国,基于数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海鲜产品的消费量,便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而且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海鲜消费量将达到约36公斤,这与2006年的数据相比,上涨了约38%。如此庞大的市场,很可能会因日本投放核污水,而被彻底打乱。内陆淡水养殖关注度必将升温。
13日盘中,国联水产大涨超11%,开创国际、大湖股份、百洋股份等涨停,獐子岛逼近涨停,好当家、中水渔业涨近8%。
核污水排放对于周边水产有巨大的影响,不利于进口水产的销售,而内陆水产养殖有望替代部分进口水产,加之国内各地水产投苗的旺季来临,水产品价格逐步走高。
但同时,也会给内陆淡水养殖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整个水产品市场,会因市场需求的大幅变动和过度集中,而出现新的竞争局面。除此以外,由于核污水在全球海域内的不断扩散,进口海鲜商品也将失去作为市场“调节器”的功能。
因此,在未来两年里,我国水产品消费市场将面临新的变化,水产行业从业者需做好充分应对准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冻品e港H5端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