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冷库作为冷链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建造数量上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2012年-2019年数据调研分析,我国冷库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冷库保有量将突破6000万吨。如此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冷库效能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针对冷库行业发展与变革,冻品e港近日走访北京市京科伦冷冻设备有限公司位于顺义区的恒慧通低温冷库,共话智慧冷库时代。
标准化操作是冷库信息化发展的基石
标准化作为全行业延伸价值的重要基础点,一直深受业内关注。早在2017年,为推动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商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城市试点和企业试点工作。各试点城市和企业积极推动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推广应用,探索新型农产品冷链流通模式,营造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
针对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标准化托盘被重点提及。据京科伦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恒慧通相关冷库托盘均按照标准,即1.2x1m,以保证托盘的循环共赢,推进托盘公用体系发展。
在托盘标准化的基础之上,其余流程均按照标准化操作,并辅以信息化对其实现智能管控。例如,在出入库现场每个托盘上均带有条型码,扫码即可识别货物日期,重量,出库/回库的数量等信息;入库作业为机械化控制,工作人员均在库外进行工作,库内部署无线网络,轿厢可行走、可上升,货物一旦入库,将由摄像头进行监控,包括但不限于货品位置、设备是否作业,如何工作等方面,并可根据需求,随时切换为手动控制。
优良建造工艺助力冷库节能减耗
“相对于传统冷库,智能库具备超低耗能,超长保鲜的特点”京科伦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冻品e港透露。那么为什么智能库可以做到超低耗能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智能库可以实现精准控温,无温度分层。
据相关资料表示,冷库库温温度波动标准中,国内标准规定为±2℃,国内实际为>±5℃,日本最高水平为±0.5℃,而智能库温度波动可控精度小于±0.001℃,并且无温度分层,温度的恒定为省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智慧冷库的耗电量相比全国冷藏企业平均值节省90%以上,相对日本、英国则节约60%以上。
如此高精度的控温技术,离不开智能库创新的建造工艺。
传统库在建造过程中,无论怎么做,柱子扎到土里,尽管保温做得很好,但是在处理接缝时,也很难将接缝处理的很妥当。众所周知,传统冷库大多为竖型接缝,这种接缝在经历热胀冷缩后,就会形成细小缝隙,也叫气桥,会造成结露,渗透,致使保温系统的衰减。而冷库的柱子在过几年后也可能会开始形成冷桥,导冷源,这样直接导致了耗电量一年比一年高,保温性能衰减。